Euro and Pound Matt Cardy/Stringer

有无英国参加的欧洲一体化

华盛顿——在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2月与欧盟就经过修改的英国成员资格达成一致时,他坚持要求欧盟应获得“多币种联盟”的正式承认。因为欧洲一体化在货币和其他问题上都存在明确的限制,卡梅伦认为他应当可以赢得多数民众对这项协议的支持——从而在6月23日英国举行的全民公投中达到留在欧盟的目的。但协议不仅没有在这方面做出明确的表述,反而用扭曲的语言来避免发布这样的正式声明——以及随之而来的必不可少的解释。

可以肯定,2月决议的确给了卡梅伦足够的筹码组织反对英国退欧的活动。因为特别指出英国和丹麦没有义务采用欧元,卡梅伦的同行们确实有效确认了欧盟作为“多货币联盟”的地位。

但决议同时重申了建立“以欧元为货币的”欧盟的目标,并再次重申了条约规定,要求其他非欧元区国家(如保加利亚和波兰)必须在满足预设条件时采用欧元。(瑞典并没有永久退出,并且已经满足了采用欧元的条件,却不知何故成功地避免了加入货币联盟。)

这样的模棱两可是因为不愿或不能清晰描述多货币联盟将如何发挥长期作用。这是个很难但却必须回答的问题,无论公投最终得出什么样的结果。毕竟,如果英国选民选择退出欧盟,那么让英国留在统一市场的类似问题还将在后“英国退欧”谈判中涉及到。

现在已经达成普遍共识,即承认随着时间的推移,欧元区将要建立更加一体化的经济治理系统。事实上,多数经济学家认同任何货币联盟所需要的不仅是银行业联盟(上述联盟目前在欧元区已经成立),并且还需要更大规模的财政政策协调,以弥补独立货币政策和灵活汇率政策缺失的不足。

政界人士,至少那些代表主流温和派的政界人士同样支持朝着财政一体化的转型。德国保守派财政部长沃尔夫冈·朔伊布勒,法国中左翼经济部长马克隆和意大利中间派财政部长帕多安都曾提出任命统一欧元区财政部长的不同版本。

Subscribe to PS Digital
PS_Digital_1333x1000_Intro-Offer1

Subscribe to PS Digital

Access every new PS commentary, our entire On Point suite of subscriber-exclusive content – including Longer Reads, Insider Interviews, Big Picture/Big Question, and Say More – and the full PS archive.

Subscribe Now

分歧主要在于一体化应采取何种形式。德国认为强制落实行为准则的关键是财政协调,而法国和意大利则认为应更多建立普遍的风险管理机制,如欧洲债券或分摊成本的失业保险。

显然,需要就这个问题找到平衡点。要想满足德国的要求,就必须以强大的财政规则作为扩大一体化的基础。但上述规则必须强化逆周期性和平衡性,从而迫使顺差国和逆差国同步削减不平衡现象。不仅如此,上述管理架构还必须支持有效的风险分担并制定明确的欧元区预算,以此来满足南部欧洲成员国的要求。此外还需进行制度和法律改革,包括成立某种形式的欧元区议会及财政部,以便为这项事业提供合法性。

实现这一切是确保欧盟成为有效多币种联盟的关键。卡梅伦像其前任——参与欧盟创立但却阻止英国加入的戈登·布朗一样,承认哪怕仅仅为了英国最重要的出口市场经济表现强劲对英国有利,也有必要推进欧元区的进一步融合。但在拒绝加入的情况下有效接触更加统一的欧元区却并非易事。

实现两个关键目标才能确保英国的成功。首先,它必须在其他关键事务上与欧盟开展强劲的合作,比如安全、外交和气候政策。其次,它还必须确保一体化程度不断增强的欧元区无权单方面出台财政和监管决策,通过重塑统一市场或金融行业而严重影响到英国。而就欧元区这方面而言,则必须在一体化过程中考虑到英国的利益,同时还不能让英国导致一体化进程放缓。

尽管欧元区一体化和多币种联盟相关事务并未成为英国退欧辩论的核心(英国退欧辩论主要关注移民问题),但无论英国退欧与否,上述事务都将是决定欧盟未来的关键。尽管英国继续保留欧盟成员国资格从本质上讲与欧盟一体化并不矛盾(本质上这就是我所提出的两个欧洲合一),但创建能够支持永久性多币种联盟的体制将构成极大的政治和法律挑战。

因为未能确定清晰的目标,2月所公布的协议未能为克服上述挑战开创有效的先例。如果欧洲想在加强稳定和繁荣方面切实取得进展,就必须时刻不忘保证透明度和合法性。只有建立起能在正常及危机时刻同样引导政策的明确的政治目标和体制,欧盟才能重新实现繁荣。如果英国决定留下,欧盟不仅不能回归常态,还必须争分夺秒找到合法多币种联盟的有效运作方法。如果英国决定退出,欧盟同样要解决上述问题,当然不同之处是英国将失去所有的筹码。

翻译:Xu Binbin

https://prosyn.org/YPxf5NQzh